一、什麼是「現代聲響文化」?

聲響文化學者墨里.薜弗如此敍述了現代世界的聲響:

「原本,所有聲音都是原創。聲音只能在一個場域中產生。因此聲音與創造它本身的機制密不可分。人類的聲音只能傳到聲音所及的範圍。所有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彷造。[...]自傳播、存錄聲響的電氣音響裝置發明以來,不管是什麼聲音、再怎麼微小,都能鳴放向世界發送,也能錄成錄音帶或唱片留給未來世代。我們已和聲音的創造者隔離。聲音被人從它自然的插座中拔離,被擴大成獨立的存在。」(Murray Schafer,The Tuning of the World,1977)

現代人的聆聽,幾乎不再與自然聲音有關,我們透過廣播、電視、唱片、網路、擴大器、喇叭、...聆聽。在原初的聲音與聆聽之間,隔著電波、刻紋、數位訊號,中間經過錄製、調變、存儲等等「造音」過程。

本資料庫計畫所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文化,以及生產它的文化和政經社會背景。

二、為什麼要關注「現代聲響文化」?

聲響文化理論者布蘭登‧拉貝爾(Brandon Labelle)認為:聆聽的知識是一種認識論式的基進穿透方式,它通過「在時間-空間中的事件來揭露:聲音在此之中開啟了一個互動的領域,聲音成為一種管道、一個流動的狀態,是意見和倡議、音樂演奏與戲劇演出、交互關係與共享之間的不斷變化。」這樣的認知方式在本質上與觀看大不相同,它在個體之內所產生的共鳴或它的現象使聲音足以成為理解社會狀況的另一種重要方法,因為聲音「讓我們置身於極具活力和能量的環境,正如同聽覺的現象,時常是超越傳統的再現方式界限的可能性。」從「聲音的組織」到聲音文化的研究──也就是聲音在社會的組成意義,它實際上也將會是一種更為總體式與充滿延展性的領域,從連結人的行為、生態,到社群、都市環境、社會系統到它作為媒介的各種應用。聲音的特徵也使其所觸及之處由聲響本身拓展為一個非物質性的空間和生態,聲頻的無所不在──正如人的聽覺機制,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各式各樣的「音景」之中。

聲響文化作為認識社會的方法,法國歷史學者阿蘭‧柯爾班(Alain Corbin)對公共空間聆聽的歷史研究正是一具體的實例,他細密地考查了19世紀法國的鐘聲文化,剛經過大革命後的法國,鐘聲的意義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圍繞在這種當時音量最大的聲音所發生的爭端,總是關於控制鐘聲的權力:如何敲、為何敲、何時敲、誰來敲,從國家到宗教,地方到中央,聲音控制權的爭奪正體現了當時政治權力的交替。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者艾蜜莉‧安‧湯普森(Emily Ann Thompson)更進一步解析20世紀美國的音景與現代建築學和科技介面的運用的關係,說明了技術與媒介的發明如何使人從而介入和操控聲音在公共空間中的表現。她提到,「殘響」是一種空間與建築的聲音性格,但在現代建築觀念裡,殘響變成必須透過科技加以控制與消除的「噪音」,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空間的每一個地方都被要求的殘響同質性,也因此消除了各個不同地方之音景的差異性。「噪音」,在這個脈絡之下,毋寧說是從日常中的機械聲響、技術與新器材的發明後,環繞於此而展開的一種生存上、聽覺上的「社會性協商」(social negotiation),以及由此產生的聽覺政治分配下的過程與結果。換句話說:一個現代社會的誕生,無論是聲音本質上的或聲音的社會寓意上的,也啟始於去區分、規範、控管「噪音」與「非噪音」,它因此也足以反映出現代聲音/聆聽所相應的社會建制和規範過程。

另一方面,陳界仁曾提出「記憶殘響」的看法:

「我們的記憶不但不可能是完整的,同時每個人腦海中在重構和『再敘述』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增刪、改寫、編造等『再翻譯』與『再想像』的現象,因此當觀眾要轉述他們『看過』和『聽過』的電影時,他們所訴說的已是經過他們『再翻譯』與『再想像』後的電影。另外就聲音的物理性而言,任何曾經發出過的聲音,在不斷折射與反射下,並非消失至無聲,而是以我們耳朵無法聽到的頻率和『殘響』的形式繼續地擴散。」(陳界仁,〈影像與聲音「從翻轉到質變的行動」〉,2011)

也就是說,過去的種種聲響文化事件、行動與思維,都如「殘響」般,在我們當下的聲響建制與新創作留下層層疊疊的痕跡,能量不滅,從未消失。

三、台灣的現代聲響文化

本資料庫建置計畫將以上所述之「殘響」、「噪音」與「現代空間」作為一種隱喻以及認識論的模型,藉以考查從日殖、戒嚴、解嚴以至於當今全球化的台灣歷史。更精確地說,本計畫試圖探尋台灣現代聲音文化如何從「聲響的控管」與「噪音的抵抗」二者的辯證軌跡中組構,並且在「現代空間」裡留下什麼樣的「殘響」。

本資料庫計畫採用編年的時間軸線(Timeline)作為主要呈現形式,將歷史事件區分為「媒體/出版」、「政治/社會」、「科技/文化」與「空間/表演」等主要分類,除了與現代聲響文化相關的事件、作品、活動、機構與人物之外,同時旁及其他領域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思想的發展。除了年代與分類,本資料並且使用「關鍵字」作為各事件之間的連結,每個關鍵字所連結的事件,都可能是一個歷史觀點和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