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鄉土文學論戰
來源:台灣文學網
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是臺灣戰後以來「一次大規模文化論戰。而且論戰的範圍並不僅止於文學領域,還包括了在政治、經濟層面的意識形態的對立要素,因此也可說是一場全面性的思想、文化論爭。」
1977年5月,葉石濤於《夏潮》雜誌發表〈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引起對「鄉土文學」觀念的討論,特別是《仙人掌》4月號,刊載了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另有不同觀點作家的回應,有銀正雄〈墳地裏哪來鐘聲?〉及朱西寧〈回歸何處?如何回歸?〉。8月17日,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於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對王拓、陳映真、尉天驄等人的文學觀提出批判。8月20日,同在聯合報,余光中刊登了〈狼來了〉一文,指摘「臺灣現在已有人公然提倡『工農兵文藝』,暗指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與共產黨的關聯。」使得論戰過程緊張度提高,討論的人數激增。1977年8月末,舉行「第二次文藝大會」,由當時政府、黨團、軍方的代表,丁懋時、李元簇、王昇、李煥等,以及余光中、尹雪曼等文學人士組成,召集了270位相關人士,就當前文藝政策、文藝功能、國際文藝交流等議題進行討論,最後,論戰結束在官方擴大了「鄉土文學」的意涵,將此界定成「愛國文學」、「民族文學」,消解其政治的緊張性。而歷經這次的鄉土文學論戰的激辯,也使得更多的人思考臺灣主體性的問題,其熱情延燒至八、九○年代。
標籤
[yuzo_related]
外部連結
- 鄉土文學論戰(台灣大百科全書)
- 余光中〈狼來了〉全文
-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維基百科)
- 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關於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